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于8月28-31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意昂4副教授闫方洁以引人入胜的教学语言、精湛娴熟的教学技艺🤚💃🏽、颇具深度的教学反思力挫群雄,荣获思想政治课专项组别一等奖。
闫方洁👩🏿🚒,法学博士、意昂4平台副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社会思潮🧽👲、媒介文化批判;主要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曾获上海市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称号。
今年3月,闫方洁从58所上海各高校推荐的238名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荣获上海高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作为沪上高校4位入选者之一拿到进军全国青教赛的“入场券”👯♀️。之后🎛,她便开启了数月的赛前准备工作🔬,在认真完成自身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她为备战全国青教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来听闫方洁老师的获奖感言
“这次能代表华东师大和上海参赛并获奖💁🏻♂️🧑🏻🦼➡️,觉得很开心也很幸运🤸🏽♂️。一路走来,得到了很多前辈和同事的关心😯,这个奖是集体努力的结果🐌。”闫方洁觉得,教学比赛像一场自我展现、相互学习的party,要力争夺目耀眼🏋🏻。
“但最重要的事还是做好教师的日常,即上好每一节课🏄🏻♀️,为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负责。”闫方洁说:“我可以成为一个老教师😣,但不能丢下自己年轻时的初心和情怀🍛,这是我一直坚持的职业原则⛹🏿。”
本次竞赛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三个部分。选手在赛前规定的时间节点向组委会提交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20个教学节段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PPT。
比赛当天,选手从20个教学节段中抽取一个,在准备室备课一个小时后🚵🏼♀️☺️,立即进行20分钟的课堂教学♞,然后进入反思室,在45分钟内独自撰写500字的教学反思材料。最终🌽,每个组别的7位评委根据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分别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7名。
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5所高校129名选手齐聚一堂,切磋技艺👨🏼🏭,展示风采。全国青教赛自201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今年为第四届,本届由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办👨✈️🧘🏼♂️,浙江省教育工会、浙江师范大学承办👰🏻♀️。
2016年暑假,意昂4平台承办了第三届全国青教赛。在上海组织参加的三届全国青教赛比赛中,华东师大均有选手代表上海参赛并获奖,如中文系吕志峰荣获第三届人文组一等奖🎫,哲学系蔡剑锋在第二届大赛中斩获文科组二等奖😣。
那么课堂上的闫方洁是怎样一位老师,她的课有怎样的魅力呢?
在今年暑假举行的华东师大第25届本科教学与教学管理研讨会上,闫方洁从“真信、真懂、真爱”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心得,强调了思政课教师应树立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强化理论功底和问题意识,做到以学生为本👩🏼⚕️。
闫方洁:上好思政课要做到
真信、真懂、真爱
在学生看来🕦:“闫老师的课在激发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而对于她自己来说,这门课从来不是一门说教课💙🧔🏻♀️,她本人也最为反对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她为自己设定了十八字教学理念🫳🏿🧕🏼:“塑造鲜活理论、开启理性思维、传达人文精神”。
课堂内
最用心的绪论课 因为它好比乐曲的序章
“人们常说的马克思往往存在三种形象🫃🏿:一种是作为肉体的马克思,他已经长眠于伦敦的海格特公墓;一种是作为偶像的马克思💈,它随着苏联的兴盛而达到巅峰却又随着苏联的灭亡而被人遗忘;还有一种是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它并没有随着肉体马克思的消失而消失,也没有随着苏联的消亡而消亡🌆,相反它永存于学术社群的讨论之中,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星光熠熠……”
这段话✈️,是闫方洁老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课里的一段。通常𓀂,她喜欢手持话筒走下讲台,信步走到学生中间,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讲授着。
闫方洁偏爱绪论课,因为绪论课好比乐曲的序章🎦👩🏿🦱,绪论课上的好坏基本上就定下了此门课是否成功的基调🌟。因此,每学期的她总在学期初的绪论课上花费无比大的功夫🖕🏼。她希望通过绪论课能清晰地展现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让学生信服👱🏻♀️。
她深知,这种信服靠说教式不行的🫱🏽,为此♓️,她往往要设置很多的问题来加以启发和诱导🐄。比如🧍♂️,她会问道🧗🏻♀️:“如果马克思主义是一幅展开的画卷,它应该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们对这个新鲜的问题显然很感兴趣,课堂下面开始热闹起来💂🏿,“红色,因为它是革命的”;“白色,因为它是理性的”🫱🏼;“黑色🥳,因为它是斗争的”……学生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类似这样的讨论在闫方洁的课堂上非常常见。
学生说
“每次上课都很开心,
是每周都期盼上的课”
“老师课堂节奏掌控得超级棒的👸,懂得很多,每次上课都很开心,是每周都期盼上的课。”学生们眼中的闫方洁,其实是1984年生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获博士学位🏄🤕。因为5岁就读书,以至于25岁就在意昂4平台开始工作了。她现为意昂4副教授👮🏽♀️💆🏽♀️,主要讲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
她是意昂4平台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长三角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上海市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获得者🙃。
从意昂4平台本科教务系统中可以看到,学生们的评价特别感性:“本来是不太喜欢听这类课的💼,但是闫方洁老师讲课真的很好,讲课接近现实,举了很多比较现实的例子🤴🏻,还有很多有趣的例子,这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这门课在激发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严肃性🔄,老师以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令人信服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可见老师在课堂设计上是下了苦功的,学科功底是极为扎实的。”“老师讲课有深度,同时一改过去思政类课程教条主义、僵化主义的问题。老师讲课显得十分有学术思维↕️,从理论方面,深刻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区别,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关系👼🏼,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这些都很好🩸。”……
还有学生反映闫方洁老师非常认真负责👰🏼,看到过她课下给一个男生解释问题讲了快一小时,让大家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看法🖖,改变了之前的刻板印象😍。
省自身
老师需紧跟时代
才能保持与学生同步
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闫方洁就告诉自己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但她深知做到这一点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上好思政课在许多人眼中是一门“苦差事”,但她乐在其中。她从来不把思政课当做说教课🐴,也最为反对一言堂的灌输模式,她为自己设定了十八字教学理念👳🏼♀️:“塑造鲜活理论🏄🏿、开启理性思维🥐、传达人文精神”。为了实现目标👨🏫👉🏻,她要求自己做到“真信”、“真懂”🔕、“真爱”,即融信仰的力量于教学之中、做到以理服人、用真挚情感感化学生🉐。
“真信”是指真的信仰马克思主义。闫方洁认为,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站在讲台上底气和气场是不一样的🙅🏻,只有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讲好马克思主义👩🏼🏫。她经常在第一次上课时告诉学生“我是带着信仰来上课的”。而地理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在听完她讲解共产主义一章后不由赞叹道🚳🧑🏻🏭:“‘老闫’讲共产主义不卑不亢、娓娓道来,竟让人无法反驳”🦒。
“真懂”是指真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闫方洁说,事实上,很多同学对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有很强的求知欲🤹🏻♀️,但是老师由于自身学科背景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弄透彻🤴🏼🫒,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不爱听。在教学实践中🤵🏻♂️,闫方洁始终不忘自我反省,她不放过任何一个自己感到模糊的理论点🕵🏿👲🏻,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2014年在教育部社科司征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解答”中🤔,她的答案成功入选🙅。有了强大的理论支撑,闫方洁在教学中总能做到信手拈来,她从不回避难点🛏,不逃避热点🧑🏻🦰🖥,而是积极引入各种观点,在比较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之处,引导学生通过理性思考做出正确的选择。
“真爱”是指关心学生🤦🏻,融入学生🧏♀️🧘🏼♂️,动之以“情”🚵🏻♀️。研究、关爱教学对象👨🏻⚕️,是闫方洁平时的一项重要工作。她说,85后、90后🌔、95后等学生的特点都各不相同,老师必须紧跟时代才能保持与学生的同步。闫方洁说🥙,教师本身是不是具有亲和力,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融入学生👨🏼🚀,也是是否可以上好思政课的关键。
课堂外
设置思辨性和现实感的议题
提升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闫方洁刚入职时只有25岁,年龄上的优势使他和学生拥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时至今日,虽然年龄上的优势逐渐褪去🎴,但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仍然能使她和学生做到“零误差”的交流。
哲学是民族之魂🔨,还是无用之物?人类是否存在“普世价值”🍨?应当如何理解普世价值👇🏻?在自媒体语境下,在娱乐至死的年代,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我们应该如何培育自己的理性?……在实践教学环节,闫方洁设置了极具思辨性和现实感的议题,学生分组发表观点👬📲、展开辩论,在此之后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引导🎭,体现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力💘、批判力和建构力。
下课后很多学生喜欢围绕在闫方洁周围向她请教问题,她总是耐心地解答🧑🏼🚀🤮,而对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她也总是尽全力帮助,而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qq、微信、人人等成为她与学生互动的主要平台✦。由此一来🤱🏽,闫方洁将一个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功能从课堂内延展到课堂以外。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还对闫方洁念念不忘💻,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未来,闫方洁希望借助网络平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同时🤦♀️🫅🏿,继续关注现实热点问题,提升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来源 | 校工会
专访原载《青年报》 记者 | 刘昕露
部分图片由闫方洁本人提供
编辑 | 吴冬妮
更多阅读: